×

Loading...
Ad by
  •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,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。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,Scotiabank -- Nick Zhang 6478812600。
Ad by
  •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,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。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,Scotiabank -- Nick Zhang 6478812600。

常见的4%提款法是按照初始余额的4%,并每年按照上一年的CPI调整。而这张表(表三)是用当年的年初余额作为4%的计算基础。

参见URL中的解释:

“常见的4%提款法是按照初始余额的4%,并每年按照上一年的CPI调整。而这种方案在遇到2000-2002这样互联网泡沫破灭叠加911恐怖袭击的年份就会对投资组合的打击很大。

但如果我们4%的计算基数取当期值,结果就会不一样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任取过往30年的表现,S&P500的复合年度回报要大于CPI+4%,以当期余额为基数的提款法应该取款金额更高。我个人比较推荐用当期值作为4%提款计算的基数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加拿大,无论是RRIF还是LIF,都对每年的最低提款额比例有要求,65岁之后,均大于4%,且逐年提高。而且,金额计算的基数也是当期值。”

Sign in and Reply Report

Replies,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:

  • 枫下家园 / 金秋年华 / 养老金账户投资于S&P500,每年4%提款,真的赶不上通货膨胀? +5



    使用美国统计局历年CPI数据进行折算。2023年底的余额是1.96M,经通胀系数折算后是1.08M,大于最初的1M。如果考虑2024年的S&P500表现,结果就更好了。



    几点结论: ​​​​​​​

    1. Timing还是重要的,在错误的时间投入全仓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挽回,这正是分散投资和定投的重要性
    2. 即便在2000年初这样的“烂”时机全仓买入,经过20多年的提款后,依然可以有一个稳定可观的投资组合;
    3. 时间和复利是投资最好的朋友,通货膨胀是财富最大的敌人;
    4. 作为养老投资账户,一定要有现金储备的Buffer,这样在下跌的年份可以避免或减少取款。比如上例中,如果一开始就只投入80%-90%到S&P500,剩余资金放在货币市场基金,最后的效果可能会更好。针对这一点,打算采用不同的策略,用过去20多年的数据试算一下。
    • 👍认真。 +1
    • “时间和复利是投资最好的朋友,通货膨胀是财富最大的敌人” 👍 至理名言,大赞!
    • 图中当年取款金额的Label错了,“应该是年初余额的4%”,Rolia这改不了贴了。
      • 没关系,我们能看懂
    • 那个帖子里我已经算过了, 这个更全面。 那一个帖子费了大家多少时间。有人非要工作到死拦不住
    • 没有质疑你的算法的意思。但是你对基于通胀的取款额度的计算好象是反的。按照4% rule 原来的构想,如果第一年取款额度是40000,第二年通胀为2%,那么第二年的取款额度应当是40800, 而不是减低。理论上
      每一年的取款都应当大于第一年的40000。因为如你表中所列,过去二十年余年只有一年的通胀是负数。
      • 常见的4%提款法是按照初始余额的4%,并每年按照上一年的CPI调整。而这张表(表三)是用当年的年初余额作为4%的计算基础。

        参见URL中的解释:

        “常见的4%提款法是按照初始余额的4%,并每年按照上一年的CPI调整。而这种方案在遇到2000-2002这样互联网泡沫破灭叠加911恐怖袭击的年份就会对投资组合的打击很大。

        但如果我们4%的计算基数取当期值,结果就会不一样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任取过往30年的表现,S&P500的复合年度回报要大于CPI+4%,以当期余额为基数的提款法应该取款金额更高。我个人比较推荐用当期值作为4%提款计算的基数。

        值得注意的是,在加拿大,无论是RRIF还是LIF,都对每年的最低提款额比例有要求,65岁之后,均大于4%,且逐年提高。而且,金额计算的基数也是当期值。”

      • One common misconception is that the 4% rule dictates that retirees withdraw 4% of their portfolio’s value each year during retirement. The 4% applies only in year one of retirement. After that inflation dictates
        the amount withdrawn. The goal is to maintain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4% withdrawn in the first year of retirement.
        • 常见的这种提款法计算有其缺陷。一是和加拿大RRIF和LIF账户要求的计算基数矛盾,不可持续;二是在遇到账户刚成立就连续几年大跌的情况(就是这个例子),对投资组合的伤害很大。
          • 4%rule的创始人实际上提到这个原则应当修改。一是通胀居高不下,二是股市高点,所以他认为应当减低取款额到3点几,否则钱不够取
      • 这只是一种取款策略,取款使用总金额的4%,这种策略计算简单,但不稳定,有时高有时低,不能算错误,因为总金额本身打败通胀即可
        • 你如果仔细想一下。差别非常大,每年不论旱涝,至少取四万,和随行就市对本金的影响会蛮大。我觉得原来的算法更合理
      • 特别喜欢看你们贩卖退休焦虑,大家都烧焦了,偶就没那么焦了………😂 +1
        • 不是贩卖。五十岁到六十岁到六十多岁生活开销的变化没有那么大,不是马上就可以节衣缩食成功的
    • 我做了个最简单的模型,如果通胀率2%,投资收益率4%,可以取35年。如果收益率提高到5%,可以取45年。
      • 那得是按照你自己的逻辑来推算,如果按照原始的算法,每年的收益只是抵消了取款额,还不足以抵消通胀。如果按照portfolio的净值来取款,那就得从别处找钱来维持起始40000一年的生活费用
        • 在我的模型里如果通胀率和收益率相同,就能取25年。基本的数学逻辑是把25个4万分别投资,每份的收益率都能cover通胀。
          • 这是一个合理的模型。但是这么算下来二十五年之后也许就没有一百万本金了,除非盈利抵消通胀之后还有大于40000的余额
            • 不,4% rule是要取本金的,如果盈利与通胀相同,25年本金就取光了。只有盈利超过通胀4个百分点以上,才能保住本金。
              • 是的。我同意。所以在25年之后保有本金并不容易
                • 按照楼主的历史数据,一直是可以的,所以4%还是保守了。
                  • 楼主的模型在对 4%+通胀的取款额上与原始算法有差别。如果按照原始算法,头三年的跌幅加上2008年的暴跌,几乎就毁掉了portfolio,后面很难翻番。这个四万+通胀是每年必须的,因为那是基本的生活保障。
    • 老荡就是想推销他的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的劳模思想,不要当真。他和另一位贩卖养老焦虑的肉联厂工友相互辉映。 +5
      • 那倒没有。退休后,或者不论退休与否,到了六十来岁,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,并不是说突然一刀切,就不再用钱了
        • 到了六十岁,大部分人都会少去这几项巨大的开销:小孩相关的费用,房屋的贷款,上班相关的费用如汽车汽油等,如果没有这几项,光吃饭能花多少钱?
          • 你说的那几项里,如小孩和贷款,多数人早些年就解决了。其他项目如你所说并花不了多少钱。大头“花销”是旅行度假和兴趣爱好,有主动收入的时候感觉不出来,只有被动收入就会比较局促。 +1
            • 旅游度假和兴趣爱好不是生活必须品,没有这些开销也没有大问题
              • 退休后或者65岁以后如果只考虑温饱,那在加拿大一点儿问题都没有。现存的福利制度可以确保这个条件。
                • 政府的福利只能管温饱,否则就叫养懒人,经济会完蛋
          • 地稅保险房屋维护,吃药也不是全免费。
            • 这些都是小钱,政府养老金基本能cover
              • 至少一半的政府养老金花出去了, 怎么能叫小钱呢
                • 政府的福利只能管温饱,否则就叫养懒人,经济会完蛋
      • 哈哈 总结的好 挣多挣少,都有人焦虑 +1
    • 哪那么复杂,退休有政府啦,钱早花完,早享受,晚花就是给国家做贡献
      • 和预期寿命有关
    • 赞认真
    • 自从老荡挺川后,我发现他算术变差了
      • 老荡从2016年大选开始就挺川,你看到的那个算术好的老荡一定不是真正的老荡
        • 你这次挺川后算术变差
          • 什么地方变差?我觉得是一如既往地差。在你们这些理工大拿数学大腕面前,啥时候敢说好过?
      • 问你个跟养老有关的问题,你住的房子是哪年买的?现在值多少钱?
        • 2001年。值多少钱不知道,大概一米二三?
          • 我问吾哥呢。
            • 对不起。手机上扫的,以为是问我。
        • 你居然要靠卖自住房才能养老? +1
          • 坦率一点就那么难吗?
    • 你们说话是没逻辑,还是缺乏知识?既然timing的market是必要的,当然就是可以做到的,那么还分散干啥?定投干啥?,找几个股票,低买高卖,完事大吉
      • timing market 也可能恰恰做反。
        • lz还有一点我理解不了, 计算pv,fv是以投资回报率为基础计算的,而不是通胀,通胀是考虑购买力时的计算基础,而他每年都取固定的比例,恰恰洽又忽略了购买力的变化。乱七八糟的
          • 我觉得楼主的思路和算法都符合4%rule原来的构想,只是每年的取款额度是自己的逻辑。原始的计算方法是4% 本金 plus 通胀,不论旱涝
    • 我的脑袋不太好用,为什么死掉的时候还要剩下100万?留个10万埋骨灰应该就可以了。如果留10万现金缓冲,90万购买S&P500,35年后死掉,还剩下那缓冲的10万埋骨。如果通膨2%,并且每年取出的钱扣除通膨后是恒定值,大概可以取多少个percent?
      • 未雨绸缪,万一活120岁,不能在100岁时把前用完
        • 那倒没事。到100岁时还有10万埋骨钱可吃。都吃完了,自然会饿死,到不了120岁的。实际上35年都没必要,用25年算比较合理。 +1
      • 执行了4%rule 之后还有盈余是因为过去二十年的大牛市。往后二十年不一定会有同样的牛市。所以盈余只是一个参考数字。
      • 留钱的好处是应付突变情况, 比如不能自理万一需要住高价护理设施,这时候开始大量取钱。 如果不想留这个储备, 可以增加每年取出的百分比, 做到死掉时剩下十万。但就是自己的寿命不太好估算。
    • 大侠能否做个google sheet 表格给大家分享一下? 斗胆提个要求,假设今天的金额是1M, CPI 是平均数,SP500 每年大概5%, 每年取多少能在30年内全部取完。谢谢
      • 按你的算法,应该可以取不少年,但是不会有多少盈余,因为你的working capital 逐年递减。
        • 30年后人都没了,不留working capital. 取光
      • 你说的总金额,CPI, ROI, 总共多少年都可以做成excel 参数, 自己输入不同数值得到不同结果就行了。
        • 我懒,想拿个现成的
      • #16363561@0
        • thanks
        • 每年取多少?
          • 第一年4%,后面每一年按通胀率累加,比如第一年取40000,第二年40800,第三年41616。。。
    • 100w 不够。每人420万是比较放心。
      • 420万不够,1764万比较放心
        • 这个算式多简单啊。100万,一年投资收益5%,取4%,只剩下1%。这个1%怎么能beat通货膨胀呢。
          • 不是每年都取余额的4%,而是第一年取4%,后边在这个金额的基础上按通胀率调整。
          • 你忘了余额逐年增加啊,2023年底已经达到二米了,这两米的4%是起始一米的4%两倍呀,完胜通胀